時間:2018-10-08 14:12 來源:南京日報網絡版 編輯:呂博
原標題:南京采集城牆本體磚文信息,用無人機航拍『銘文照』
蘊藏著豐富歷史信息的城磚銘文,是研究南京城牆重要的基礎文獻資料,也是解密城牆歷史的『原生數據庫』。近日,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正式啟動『南京城牆本體磚文信息采集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對城牆本體上銘文清晰的城磚進行測量定位、拍照攝像和銘文釋讀,形成可供查詢利用的城磚銘文數字化資料庫。
數億城磚九成以上有銘文
遭風化破壞亟待搶救性保護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研究員朱明娥告訴記者,朱元璋當年為了營建規模巨大的南京城牆,耗用了城磚和條石等大量的建築材料,其中以城磚材料所用最多。據統計,在數億塊南京城牆城磚中,有90%以上都帶有銘文。
目前,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收藏的銘文城磚共計1000餘種,包含工部磚、紀年磚、吉語磚、錯版磚等多種類型,但絕大部分帶有銘文的城磚仍散落在各段城牆上,長期受自然、人為因素影響,城磚銘文受到不同程度的風化與破壞,亟待采集與保護。
此次啟動的『南京城牆本體磚文信息采集』項目,將對城牆本體上銘文較為清晰完整的城磚進行查找、測量定位、拍照攝像和銘文釋讀等,並按一定標准進行數字化存儲,形成規范永久、不斷補充、可供查詢利用的城磚銘文電子資料庫。
激光測距定位銘文磚
無人機航拍采集高清『銘文圖』
南京城牆現存長度達25.091公裡,其廣度和高度無疑會給銘文采集和數字化管理帶來不小的困難。朱明娥表示,為了實現南京城牆本體的數字化管理需求,首先要全面查清銘文磚在城牆全線的空間分布情況,然後再采集銘文磚的空間地理坐標位置、產地、銘文內容、高清圖片影像等內容,作為城牆數字化管理的基礎數據。
采集工作的第一步是『定位』。經過前期的資料收集,了解銘文磚的大概分布情況,再通過GPS定位、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儀等技術,利用激光測距采集銘文磚在城牆本體中的三維坐標信息,建立高精度的城牆三維模型後進行矢量化處理,形成可視化的銘文磚分布圖。
接下來的工作是『拍照存檔』。結合采集到的銘文磚矢量數據,確定重要銘文磚的分布和數量,再通過無人機和高清相機等拍攝設備,按照采集要求和技術規范,將磚體上的銘文信息拍攝成高清圖片,留存和記錄每塊銘文磚的詳細信息。
全線采集工作3年內完成
數字化成果將在城牆博物館展示
朱明娥告訴記者,城牆磚文信息采集工作將根據城牆現存段落分階段完成,計劃在3年內完成所有段落城牆的采集工作。
根據目前的工作安排,預計2018年底完成解放門至太平門與解放門至玄武門兩段城牆本體的磚文信息采集工作。接下來,將逐步完成神策門至玄武門段、太平門至中山門段、中山門至光華東街段等其他城牆段落的磚文采集工作。
從城牆本體上采集到的磚文數據,將按照一定標准錄入南京城牆城磚銘文數據庫,形成永久保存的電子檔案資料,實現對城牆本體城磚銘文的搶救性保護。采集過程中發現的銘文信息,將為南京城磚的燒造制度、造磚產地等學術研究提供重要的實證資料,進一步豐富南京城牆所蘊含的歷史、科技、藝術信息。
此次工程采集到的圖片、影像等重要數據,經過銘文釋讀後,將通過數字化方式應用在南京城牆博物館的展覽展示中,讓觀眾在博物館內就能縱覽南京城牆各處的磚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