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3月29日訊前幾天,黑龍江晨報報道了來自賓縣的抗美援朝老兵廖佔江捐獻眼角膜和遺體的故事。一生樂於助人的廖佔江去世後,眼角膜被送往我省眼庫,准備移植給合適的受捐者。
“廖佔江老人的眼角膜保存完好,今天就為兩名患者移植。”28日15時,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一病房主任張紅正在做手術前的最後准備。廖佔江的兩枚眼角膜將分別移植給一名病毒性角膜炎和一名白內障的患者,讓他們重見光明。

想到要重見光明,受捐者十分高興。

受捐者之一22歲小伙兒:“我今後將懷著感恩看世界”
來自鶴崗的霍慶明今年22歲,已有五年的時間看不清眼前的東西。由於患有嚴重的病毒性角膜炎,他的左眼看東西很模糊,近乎失明。“我治了很久也不見效果,後來聽說可以移植眼角膜,就報了名。等了近半年的時間,沒想到竟然真的找到我了。”他說,當接到醫生的電話時,心裡十分激動。霍慶明說,眼睛看不清時,自己一度十分失落。“我還年輕,光明對我來說真的非常重要。所以我覺得很幸運,能夠有這次移植的機會。”由於眼角膜捐獻的“互盲原則”,霍慶明並不知道捐獻者是誰,但他不停地說著感謝的話。“雖然我不知道他是誰,但我能真切地感謝到他的大愛。如果有來生,我願意回報捐獻者。感謝他為我帶來光明,以後我會用他的眼角膜,懷著感恩繼續看這個世界。”
受捐者之二患白內障的大叔:“女兒願意將愛延續,我贊成”
移植手術前,喬庭萬十分緊張。他是眼角膜第二名受捐者,由於白內障,十多年來他一直雙目失明。一次,他在電視上聽說角膜移植可以治好自己的眼睛。沒想到報名半個月後,就接到移植手術通知。“醫生打來電話,我一晚上沒睡,覺得自己很幸運,心情真的沒法形容。”喬庭萬激動地說,“女兒也願意捐角膜,我很贊成。”
手術前,他的女兒喬秀丹在捐獻眼角膜協議書上簽了名。“我很早之前就想捐眼角膜,但不知道該通過什麼途徑。”她說,這次通過父親的事,自己更堅定了捐獻的決心。“家人都同意我的想法。對於捐獻者,我們全家心懷感激。我希望通過我的行為,將他的愛心延續下去,幫助更多的人。”她說。
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每年移植眼角膜近200例新方法可幫助更多人
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一病房主任張紅說,如今人們捐獻眼角膜意識有所提高,但也有人因為傳統觀念而猶豫。“目前,我們每年做眼角膜移植手術近200例,這不算多,還有許多失明患者在等待移植合適的角膜。應該加大對眼角膜捐獻的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到捐獻眼角膜的意義。”
張紅說,正常捐獻一對眼角膜,最少可以為兩人帶來光明。“但現在已經出現了新的術式。如果患者僅是前表面或者後表面渾濁,就可以不用做穿透性角膜移植,僅移植前片或者後片。這樣一對眼角膜可以幫助更多的人。”